“现在青州、徐州、夷州三个地方,所有学府加起来有二百五十八所。”

    “在学校师生七十八万人。”

    “现在需求最大的是小学,正在加紧建设中。”

    “再过两年左右,就有大量的太学生毕业,可以投入到主公治下进行工作了。”

    “另外,主公所推行的太学生村官进行的十分顺利。”

    “有效地遏制了当地宗族势力,我们对于基层的统治力进一步加强。”

    糜竺点了点头:“让我们的锦衣卫多多注意这些太学生出官。”

    “如果当地的士族势力敢于乱伸手破坏,直接派兵马剿灭了他。”

    徐庶点头表示记下了。

    “……许子将已经担任了报纸主编,他修订的报纸语言风格犀利,评论也是一针见血。”

    “即便是曹操、袁绍治理范围的士族,都十分害怕他的挑刺。”

    糜竺听闻了徐庶的汇报,十分满意。

    在这半年多以来,

    糜竺虽然一直在长安,忙着给董卓下套。

    可自己的地盘发展也没有受到耽搁,都是欣欣向荣。

    “光是说没有意思。”

    糜竺站了起来:“走,我们去实地看看。”

    徐庶带着糜竺、赵云、田丰等人,来到了田间。

    “这里是农垦兵团所打理的耕种的区域。”

    徐庶伸出手来指了指远方处。

    只见这里绿油油的禾苗,从脚边一直延伸到山下。

    能够看到不少的士卒正在除草施肥,非常忙碌。

    “现在是四月中旬,早春的稻子长势非常不错。”

    糜竺蹲了下来,查看了一下。

    禾苗强壮,叶子茂密,绿油油的。

    “在水利方面我们的投入非常多,到处都是水渠、水坝,能够保证种植的用水。”

    糜竺不怕脏,脱了鞋走入田地中仔细观察了一番。

    “禾苗的长势不错,已经抽穗了。”x33

    “哦……”糜竺还看到了这稻田之中,还有几条鲶鱼在其中游动着。

    “不错啊,连稻田养鱼的科技树都点出来了。”

    糜竺连忙问道:“这一片区域是谁打理的?”

    徐庶拱手回答:“是陈登,陈元龙。”

    “原来是他!”

    “那就怪不得了。”糜竺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陈登在历史中就是种田的小能手。

    他为陶谦种田,积攒了满仓库的粮食呢。

    “他已经是阁老是吧?”

    “那你们回文渊阁商量一下,封个什么亭候给他吧。”

    糜竺口谕下达,徐庶等人自然会帮忙处理好。

    糜竺闪电般地伸出手来,抓住了水中的一条黑鲶鱼。

    他将其拿了起来,掂量了一下。

    “鲶鱼虽然好养活,但腥味太重了,一般人也不爱吃。”

    “从以后改为稻田养鲫鱼。”

    “鲫鱼好养活,而且吃稻花长大,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等第一批粮食丰收之后,以新米酿制一批新的酒水,名叫‘稻花香’。”

    “到了那个时候,报纸配合宣传丰收之外,将稻花香与稻花鱼的名号宣传出去。”

    “配方的话,我过几天再给你。”

    “喏!”徐庶在一旁快速地记录着,将所有的要求都书写了下来。

    赵云看得是目瞪口呆。

    从稻谷的种植,到鱼类的品性与繁育,这个王爷都说得头头是道。

    而且还会融合报纸的做宣传攻势,将新型的种养之法推广出去。

    手段之高明令赵云人都看傻了。

    就在愣神的时候,

    徐庶已经将他们带来到了粮食仓库中。x33

    这里是一排十几个巨型的仓库。

    单个仓库比后世的足球场都还要大。

    徐庶将仓库一个个地打开,

    看到里面整齐码放着各种粮食作物。

    土豆、稻谷、小米、辣椒、玉米……等等。

    一包包的摞得如同小山一样。

    徐庶指着这些粮食自豪地说道:

    “我们青、徐三地这些年以来,一直在拓展荒地。”

    “现在有耕地五十二万亩。”

    “因为上苍保佑王爷,使得青州、徐州一直都是风调雨顺,粮食连年丰收。”

    “粮食亩产最高一千五百斤。”

    “平均亩产为六百四十斤。”

    “总人口九百万中,我敢打包票,最少六百万人已经吃上了饱饭。”

    “其他的还没有吃饱饭的,大多数为新加入的流民、奴隶、战俘等。”

    糜竺摸了摸下巴。

    对于亩产超过一千五百多斤的事情,感到有些意外。

    根据《前汉纪·文帝二年》记载: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

    一百亩三百石,

    也就是亩产大约三石粮食。

    算成今天的亩和斤,就是亩产257斤。

    《史记·河渠书》上记载:

    “穿渠引汾……度可得五千顷……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x33

    这里描述的是河流中下游肥沃的土地产量。

    折算成后世的计量单位。

    肥沃土地亩产十四石。

    就是是亩产343斤了。

    糜竺是非常清楚这些汉朝土地的产能的。

    一般在三百斤上下。

    “现在能够亩产六百四十斤,的确是大丰收啊!”

    糜竺脸上露出了笑容。

    看来这九州鼎的确有镇压气运之功效,连年风调雨顺,让粮食都增产了不少。

    后世吃货省,平均粮食产量为每亩八百斤。

    当然了,不同粮食之间产量是不同的。

    比如,有杆的玉米会少点,亩产九百斤。

    而土豆就非常夸张了,一亩最高产量能到三千斤,甚至是八千斤。

    因此倒回来看汉朝的产量,这已经是非常令人欣喜了。

    “很好!”

    糜竺拍了拍徐庶的肩膀。

    “有各位的能人相助,就有了打天下的地气了。”

    “本王非常高兴!”

    “保持住,多种植点土豆、红薯。”

    “这两样都是好东西啊。”

    “让每人吃上饱饭,你们的名字可在青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陈登、徐庶、田丰等人听到糜竺的肯定都十分的高兴。

    自己忙前忙后,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在这之后,

    糜竺又去了铸铁作坊、水泥厂、制糖工坊、瓷器烧制厂等等地方视察。

    这里一片繁忙的景象,马车来往不断,将产品不断地运输到各处。

    工人们忙碌的走路都是小跑而过,火热的气氛令人侧目。

    由于糜竺是临时起意而来的。

    所看到的都是真是之景。

    糜竺看都之后,底气更家充足了。(http://.suya.cc/66/66514/ )